古今诗词 > 诗文 > 刘将孙的诗 > 踏莎行·闲游

踏莎行·闲游

[宋朝]: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写作背景

《踏莎行·闲游》是宋末词人刘将孙所作的一首词。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阕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于迷惘中表达了故国之思。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阕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出来。

作品鉴赏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境界骤变。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以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过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都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刘将孙简介

宋朝·刘将孙的简介

刘将孙 刘将孙(1257—?)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之子。尝为延平教官、临江书院山长。事迹见《新元史。刘辰翁传》。有《养吾斋集》四十卷,久佚。《四库总目提要》云:“将...〔刘将孙的诗(21篇) 刘将孙的名句

猜你喜欢

踏莎行·闲游

宋朝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踏莎行

清朝徐灿

水咽离亭,梦寻归渡。今春曾向江南去。笑人柳絮不知愁,几番弄雪还骄雨。

踏莎行

唐代李标

砚点飞花,檐沾弱絮,炉烟小误湘帘暮。春风不解动人情,人情怕送春归去。

细草粘天、斜阳挂树,天涯离别人何处。休休莫更倚危栏,远山正是愁人路。

踏莎行

明朝徐媛

零雨初收,金波乍转,捣衣双袖临风卷。

银床玉簟陡生凉,迟眠且扑流萤扇。

草绿长门,荷残别院,如丝情绪如云乱。

无端蟋蟀响西堂,井梧叶叶关心颤。

踏莎行·茄

清朝叶申芗

昆味称奇,落苏名俏。

五茄久著珍蔬号。

自从题做紫膨脝,食单品减知多少。

作脯原佳,将糟亦妙。

老饕所嗜从吾好。

忆并白苋话清操,自惭肉食非同调。

踏莎行·雁

清朝宋琬

枫落潇湘,雪深幽冀。霜风吹老芦花穗。捣衣时节却飞来,一声才断千行泪。

踏莎行·春柳

清朝庄盘珠

晓月离亭,斜阳古渡。有时遮断行人路。桃花作伴过清明,谁家池馆藏烟雨。

踏莎行·初春

清朝徐灿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踏莎行·村女

清朝丁澎

浅碧藏鸠,乱红吹絮。疏疏几阵催花雨。小桥一带种桃花,花边便是儿家住。

踏莎行·春草

清朝赵我佩

径绕苔花,庭飞柳絮。池塘寂寞清明雨。西园蝴蝶故依依,东风吹梦来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