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
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注释

①郑所南:南宋遗民,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②兰蕙:兰草、蕙草。茅:茅草。
③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这里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④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⑤泪泉:泪水。
⑥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写作背景

《题郑所南兰》是元末明初诗人倪瓒为南宋爱国画家郑所南画的墨兰而题写的七言绝句。
该诗前两句用象征手法,感叹天地间的兰蕙在肃杀的秋风中化为茅草,或失去生存的故土,影射南宋末期一班士大夫失节,而坚持气节的志士又孤苦无依。第三句颂扬郑所南不改初衷,对故国仍旧一往深情。结句用屈原的诗篇,指代所南的兰画。诗中赞扬了郑所南的民族气节,寄寓了作者的爱国情操。此外,该诗运用象征、寓意、对比、比喻等手法,抒发了诗人爱国之情。

作品赏析

《题郑所南兰》是一首题画诗,是为郑所南所画的墨兰而题写的七绝。郑所南(1241~1318),即郑思肖,字忆翁、所南,是南宋的遗民,画家,连江人(今福建省连江)。宋亡后,隐居苏州。平时不论是坐是睡,都面朝南方,表示怀念南宋。他善绘墨兰,但兰下从不画土和根,有人问他,他说:“土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耶?”至于没有画兰根,那是因为兰花没有地方生根。由此也可看出他的复国之心丝毫未改。倪瓒深知郑所南之心,故题此诗,表达出了自己的民族意识。
诗一开始就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郑所南所画的兰加以改造后而抒发的。郑所南画的是不着土地的兰花。而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变成了茅草。这里作者用了屈原《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诗意,以此手法,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
后面两句转而赞扬郑所南。说只有郑所南忠于南宋之心依然坚定不移,他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作者赞扬郑所南,实际也表达了自己绝不屈服于任何暴力的民族气节。
全诗用反衬手法。前两句用比的手法表现在蒙元残酷统治下人们抗元复国斗争日益消沉的景象,后两句写郑所南坚贞之节依然不变,以前面两句反衬后面两句,见出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倪瓒简介

元朝·倪瓒的简介

倪瓒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倪瓒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倪瓒擅...〔倪瓒的诗(251篇) 倪瓒的名句

猜你喜欢

题郑所南兰

元朝倪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题郑所南画兰

明朝朱凯

渚宫春冷北风寒,九畹萧条入塞垣。
老死灵均在南国,百年谁为赋《招魂》?

题郑所南推篷竹卷

元朝郑元祐

墨胎之墨死不化,固应此君长入画。雨里推篷略见来,至今风节传天下。

题郑所南老子推蓬竹图

宋朝方德麟

雅操端如金铁,几度凌霜傲雪。风前略露烟梢,未许人窥全节。

题郑所南画兰呈家二河太史

明朝李以贞

黍离麦秀叹周原,憔悴兰英散澧沅。

才得骚歌吊魂魄,又无王土寄愁根。

弃之沙砾花无语,写向云笺泪有痕。

绣槛珠帘重伫目,风流不及赵王孙。

郑所南

清朝洪亮吉

画树不画根,画兰不画土。谁说郑所南,不及王炎午。

雪吉同郑所南访赵溪梅

宋朝顾逢

移宅虽然远,携筇到两回。
只知相别去,不道又重来。
溪鲫和冰煮,邻醅带雪开。
诗家堪入画,满眼玉楼台。

赠终南兰若僧

唐代杜牧

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

赠终南兰若僧

唐代杜牧

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

湖南兰若示大乘诸公

唐代皎然

未到无为岸,空怜不系舟。东山白云意,岁晚尚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