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⑴游女——指郊游的女子。《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朱熹注:“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如大堤之曲可见也。”
⑵“蜀国”句——四川一带多云雨。云雨:这里是双关语,表面指自然界云雨,实指男女欢合游冶之事。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而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所以,后人常用“云雨”来表示男女欢合,有时也用“高唐”、“巫山”、“阳台”等,表示这一意思。
⑶“云解”句——游女们如含情之云,如知语的花。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唐玄宗于秋八月,在太液池与贵戚欢宴,池中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怎)如我解语花?”后多用“解语花”比喻美人。
⑷“窣地”句——绣罗裙、金丝带,垂曳着地。窣(sū苏):勃窣,原意是缓行的样子。司马相如《子虚赋》:“媻姗勃窣,上乎金堤。”颜师古注:“媻姗、勃窣,谓行于丛薄之间也。”胡绍英说:“媻姗”、“勃窣”,皆谓缓行之貌。这里的“窣地”,是拖扫于地之意。
⑸金钿——头上妆饰品。

写作背景

《清平乐·何处游女》是唐末五代词人韦庄的词作。此词上片二十二字,下片二十四字,主要抒写蜀地女子的美丽多情。全词语言清丽,造型柔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末二句把人带进了意境之中,留连难舍。

韦庄简介

唐代·韦庄的简介

韦庄 韦庄(约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谥文靖。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曾辞家泛潇湘,游江南。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后逃至...〔韦庄的诗(376篇) 韦庄的名句

猜你喜欢

清平乐·何处游女

唐代韦庄

何处游女?蜀国多云雨。云解有情花解语,窣地绣罗金缕。

妆成不整金钿,含羞待月秋千。住在绿槐阴里,门临春水桥边。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朝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吹花何处

宋朝王千秋

吹花何处。桃叶江头路。碧锦障泥冲暮雨。一霎峭寒如许。归来索酒浇春。潮红秋水增明。却自不禁春恼,偎人低度歌声。

清平乐·次前韵·西野郭安道所寄清平乐,言予

元朝刘敏中

经春闭户。人不思量处。蓦地花神通一路。留得神仙肯住。相欢忘却无家。对花细引流霞。此日诗来肠断,望君东海西涯。

风中柳·何处游丝

清朝吴藻

何处游丝,吹到没人庭院。忒缠绵、和愁擎绊。祝风休骤,倩柳条私语,算今番、春留一线。

清平乐

清朝姚燮

元精星爚。天斧神雷斮。霞液涂肌晶琢魄。抵过铜台残雀。

清平乐

宋朝刘敞

小山业桂。最有留人意。拂叶攀花无限思。雨湿浓香满袂。别来过了秋光。翠帘昨夜新霜。多少月宫闲地,姮娥与借微芳。

清平乐

明朝张名由

绿杨阴里,桃径吹红雨。金勒玉骢何处去,满目天涯飞絮。

清平乐·夏

明朝陈霆

余花落尽。蜂蝶还成阵。绿满汀洲芳杜嫩。乳鸭一双娇困。

清平乐·雪

明朝陈世祥

云僵风败。

雪意妆来大。

梅影一窗摇浅墨。

陡地幻成银海。

前村樵径都迷。

诗人驴背才归。

忙唤童儿买酒,板桥西畔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