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柳宗元的诗 >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唐代]:柳宗元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译文
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
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

注释
1.灞(ba坝)亭:灞水边上的驿亭。灞水在长安城东二十里,驿亭是古代供行旅途中休息的地方。
2.十一年前:指公元八前。五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南渡:指被贬到永州。
3.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四千里:《旧唐书·地理志》:“江南西道永州,在京师南三千二百七十心里。”这里说“四千”,是举其成数。
4.许:许可。
5.逐:跟随。
6.阳和:暖和的春天。
7.驿路:官道,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沿途设有驿站。

作品赏析

  头两句是说,11年前被贬于4000里外的永州,此时终于回来了,语含喜悦,也有感慨。后两句借用景物来描写回京路上的欢快心情。春光,鲜花,是实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这样借景抒情比直接叙述更加生动,真切。末句“处处新”三字用得精当,值得好好体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这里看来是对事实的描述,其实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其中包含着他对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诗句的朴素描绘之中,增强了抒情力量。

  “诏书”使他伴随着温暖的春天一同回到长安来,路上的景物明媚喜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朝廷诏返京城,又是红这阳春季节,驿路上花开簇簇,既清新又温暖,此时面对此景,再有一步就可迈入长安东城门的诗人不能不深感激动、喜悦,激动、喜悦而不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来见意,便胜过了万语千言。因此“驿路开花处处新”,这是诗人自己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和愿望。这是写花,更是写人,是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人之情意,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堪称得体。

  然而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顽固保守势力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打击,他回到长安后所得到的却是再一次贬逐。所以,诗篇在抒发他的战斗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大地主顽固派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对顽固派头子唐宪宗始终存有幻想,反映出诗人自己的阶级局限性。

柳宗元简介

唐代·柳宗元的简介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柳宗元的诗(197篇) 柳宗元的名句

猜你喜欢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唐代柳宗元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

唐代柳宗元

每忆纤鳞游尺泽,翻愁弱羽上丹霄。
岸傍古堠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

成都二月十五日补试院呈同官

宋朝项安世

向来耆旧日争辉,太息西来万事非。
一笑烘堂吾岂敢,百年尤世泪仍挥。
洋洋大国风流在,奄奄诸生气息微。
欲挽岷江注东海,吾衰无力只思归。

南都二月二日忆杭州去岁之游

宋朝强至

去岁江头对此辰,花边弄笔咏青春。
异乡愁绪还随客,今日风光不着人。
蹭蹬宦名侵绿发,飘飖生理托洪钧。
湖堤草软辜游屐,空踏平台陌上尘。

送文太师再致政归西都二首(元祐五年二月)·其二

宋朝陆佃

乞身章疏竟难移,双镇辞来亦重违。

绝域共惊吾父在,别都今喜我公归。

渭川士宦相先后,辽海人民半是非。

谁念昔曾陪祖帐,同时宾客坐中稀。

送文太师再致政归西都二首(元祐五年二月)·其一

宋朝陆佃

太师天赋与人殊,除却汾阳尽不如。

万乘有时前膝席,百官随处避肩舆。

钜公多出陶镕后,重事仍归议论馀。

闻说挂冠恩宠厚,恨无官职可教除。

旅次灞亭

唐代沈颂

闲琴开旅思,清夜有愁心。圆月正当户,微风犹在林。
苍茫孤亭上,历乱多秋音。言念待明发,东山幽意深。

诏追供职学省,晓发鸣山驿

宋朝杨万里

数店疏仍密,千峰整复斜。水痕犹带浪,霜草自成花。录录堪朝列,星星已鬓华。帝城万事好,得似早还家。

七十九吟十首·适闻有诏追阳子

宋朝刘克庄

适闻有诏追阳子,又说厚礼迎申公。
莫教涑水疑四皓,且伴横渠吟八翁。

春日灞亭同苗员外寄皇甫侍御

唐代卢纶

坐见春云暮,无因报所思。川平人去远,日暖雁飞迟。
对酒山长在,看花鬓自衰。谁堪登灞岸,还作旧乡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