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杜甫的诗 > 发同谷县

发同谷县

[唐代]:杜甫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⑴原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纪行。”赴剑南,指赴成都。唐时成都属剑南道。

⑵《淮南子》:“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班固《答宾戏》则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此诗从后一说。贤指墨翟,圣指孔丘。这是传统的看法。黔,黑。突,烟囱。席,指坐席。二句言圣贤也不能安居。

⑶安宅,即安居。宅作动词用。

⑷休驾,即息驾,指卜居同谷。

⑸迫物累,为衣食之累所驱迫。

⑹这年春,杜甫由洛阳回华州,秋又由华州来秦州,冬十月复由秦州至同谷,而今十二月又去同谷赴成都,故云“一岁四行役”。行役与一般旅行不同,多出于无可奈何。

⑺忡忡,忧愁貌。绝境,犹胜地,指同谷山川之美。

⑻此二句实写“绝境”。龙潭,指“万丈潭”。因不忍遽去,故为之驻马停车。骖,原指车子两旁的两匹马,这里是活用。虎崖,可能就是《寄赞上人》诗所云“徘徊虎穴上”的虎穴,在同谷县西。回首,回顾。

⑼此二句写同谷人情之厚。歧,歧路,即岔道口,指分手的地方。送别的人都握着诗人的手一再地为他的遭遇而掉泪。

⑽杜甫和同谷的人们原是萍水相逢的新交,但他们的情谊却如此深厚,所以说“交情无旧深”,犹言交情不旧而深。是赞叹语,也是铭感语。

⑾杜甫流寓同谷山中,其迹象有似隐居遁世,故曰“栖遁迹”。但不是他的本心,故曰“偶值”。

⑿不愿去偏得去,愿住下偏住不下,故曰“去住与愿违”。陶渊明诗:“迟迟出林翮”,又“望云惭高鸟”,因不如鸟之来往自由,故不觉怀愧。翮,鸟两翅的劲羽,这里即指鸟。杜诗中也有以“翼”代鸟的,如“仰看西飞翼”(《破船》)、“村墟过翼稀”(《夜》)、“一笑正坠双飞翼”(《哀江头》)。以个体代整体,文学作品中常有。

写作背景

《发同谷县》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诗。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从秦州前往同谷县的行程中,按所经路线写了十二首纪行诗。杜甫在同谷县住了一个月左右。当年冬天,他离开同谷前赴成都,在这次行程中,杜甫同样写了十二首纪行诗,这是第一首,是序诗。杜甫在同谷,衣食问题并未得解决,但他对同谷仍有好感,和发秦州时的心情不同。

作品赏析

《诗源辨体》:

子美五自古,如自秦州入蜀诸诗,写景如画。

《杜诗话》:

大山水诗须有大气概,方能俯仰八方,吐纳下古。少陵《发同谷县》十二首较《秦州》诗更为刻划精诣。

《读杜心解》:

此为后十二首之开端。亦如《发秦州》诗,都叙未发、将发时情事。但彼则偷起所赴之区,逆探其景;此则只就别去之地,曲道其情。

《杜诗镜铨》:

邵子湘云:《发同谷县》后十二首,较《秦州诗》更尔刻划精诣,奇绝千古。以议论起,又一法。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杜甫的诗(1922篇) 杜甫的名句

猜你喜欢

发同谷县

唐代杜甫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发同谷县

唐代杜甫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
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唐代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鴐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巄嵷枝相樛。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拨剑欲斩且复休。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唐代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鴐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巄嵷枝相樛。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拨剑欲斩且复休。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男儿生不成名身己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阳谷县遇赏祁之问林上庵却寄

明朝陈洪绶

赏生遇阳谷,为述君高迹。卖田结茅宇,乃在寒山东。

设榻傍修竹,避人入深松。老僧语夜月,瘦鹤舞秋风。

有酒能独饮,旧侣常不同。即与同饮者,道人浮海翁。

书翻老庄子,作诗弗求工。齿豁发尚黑,食少肌犹丰。

体气虽强健,颐养复有功。是为隐君子,悟道彻始终。

我复世情深,乘亢不自封。去家十余里,偃蹇江海中。

知君笃念我,恨我不能从。

奉送吕若谷县丞任蒲东归五首·其三

宋朝赵鼎

巽也幕府旧,阿升交分深。与君均骨肉,况乃相知心。

遽复舍我去,倍觉伤离衿。高亭东望眼,从此费登临。

奉送吕若谷县丞任蒲东归五首·其五

宋朝赵鼎

忽忽岁华暮,悠悠心事违。此行元自懒,前计颇知非。

公有酒堪隐,我无田可归。月明枝未稳,谁念鹊孤飞。

奉送吕若谷县丞任蒲东归五首·其一

宋朝赵鼎

著鞭愧后发,挟矢争先登。肯顾危机在,尚以智力矜。

曷不往试之,投足还兢凌。寄谢娄罗儿,老矣病未能。

江南㮄发同居诸友多被落感叹成咏

清朝姚鼐

九日明朝至,千山秋气来。江南悲送客,雨际罢登台。

旅馆须耽醉,风帆且缓开。谁怜黄菊节,多滞白衣才。

心远楼为瀚上人赋并发同席郑明府一笑

元朝虞堪

东吴胜地黄山麓,北海上人心远楼。

闲爱白云飞海峤,静听春雨过沧洲。

复公诗好不可压,郑老官馀曾共游。

荠滑笋肥加晚饭,得参世外有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