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今日立春,我忽然想起开元、天宝年间那一段太平岁月。那时,东京洛阳和两京长安正是鼎盛之时。

每当立春,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手互相馈送,以尽节日之兴。

如今我流落异地,真不堪面对这眼前的巫峡寒江!昔日之盛和今日之衰,令我这杜陵远客悲不自胜。

天哪!究竟哪里是我的归宿安身之处?为了散淡旅愁,姑且叫儿子找纸来写了这首诗 。

注释

⑴春盘:唐时风俗,立春日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

⑵两京:指长安、洛阳两城。

⑶高门:指贵戚之家。

⑷传:经。

⑸那对眼:哪堪对眼。

⑹杜陵远客:诗人自称。杜陵,指长安东南的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因此称为杜陵。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人,杜甫本人又曾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所以他常自称为杜陵远客、少陵野老。

⑺归定处:欲归两京,尚无定处 。

写作背景

《立春》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全诗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

作品赏析

文学赏析

《立春》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

此诗叙写诗人在立春之日回忆往昔两京生活而生发思乡之愁。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诗人的悲伤之中有倦于羁旅的怀乡之愁,也有对两京繁华不再的家国之悲,亦包涵了个人身世之感。此诗反映了诗人杜甫长期漂泊西南的流离之叹,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

名家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老杜如此赋诗,可谓自我作古也。第一句自为题目,曰“春日春盘细生菜”。第二句下“忽忆”二字已顿挫矣。三、四应盘、应菜,加以“白玉”、“青丝”之想,亦所谓“忽忆”者也。巫峡江,杜陵客不见此物,又只如此大片缴去,自有无穷之味。晚唐之弊既不敢望此,江西”之弊又或有太粗疏而失邯郸之步,亦足以发文章与时高下之叹也 。

清·冯舒《瀛奎律髓汇评》:律诗本贵乎整,老杜跪年以古文法为律,下笔如神,为不可及矣。然须读破万卷,人与文俱老,乃能作此雅笔。浅学效颦学步,吾见其踬也。“江西”不学沈、宋,直从杜入,细腻处太少,所以不入杜诗堂奥也 。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忆两京,全从春盘生菜触起。故三、四句述两京之盛,只用盘菜形容,不须别作铺张,而太平气象如见 。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此诗本不佳,此评却公。所选少陵七言六首(指方回《瀛奎律髓》所选),多颓唐之作。盖宋人以此种为老境耳 。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首联皆拗调。首尾拗而中间平,其不相粘处皆用变体,在七律中另是一格 。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杜甫的诗(1922篇) 杜甫的名句

猜你喜欢

朝中措·丙午立春大雪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

宋朝范成大

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犹寒。
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已把宜春缕胜,更将长命题幡。

立春前二日雪中谢赐元旦宴钞时岁庚子两立春也

明朝温纯

屠苏开宴旧时传,楮币承恩此日偏。

六出花飞沾帝泽,满朝虎拜庆尧天。

灵台已奏春如闰,太史将书岁有年。

况欲发藏怜远戍,伫看南北净烽烟。

立春

宋朝郭印

颇恨东风巧入帘,不论朱户与茅檐。青春处处为谁好,白发年年空自嫌。市酒岂能供燕笑,官娃无复问秾纖。强随儿辈追时节,菜压香盘未损廉。

立春

唐代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

清朝诸豫

谪后犹仙籍,银州第一春。南风时感旧,西圃日谋新。

露气寒芜变,阳光冻雀驯。青盘招友共,异域倍相亲。

立春

元朝周权

宴罢春盘转晓风,乾坤生意浩无穷。宿云新卷山前雨,元气淋漓万木中。

立春

宋朝郭印

颇恨东风巧入帘,不论朱户与茅檐。
青春处处为谁好,白发年年空自嫌。
市酒岂能供燕笑,官娃无复问秾纖。
强随儿辈追时节,菜压香盘未损廉。

立春

宋朝黄庭坚

韭苗香煮饼,野老不知春。
看镜道如咫,倚楼梅照人。

立春

宋朝陈造

春信葭灰动,寻知寒事休。
光阴从冉冉,身世判悠悠。
鬓影看银胜,官期志土牛。
羸骸更元命,惜为斗升留。

立春

宋朝宋祁

春晓灵旂画尾斜,汉官青帻待晨霞。
宫中綵树纷无算,不待东风已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