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上

[唐代]: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农夫披着草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注释

⑴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
⑵披蓑:披着草衣。
⑶俱:都。
⑷殊:犹,还。

写作背景

《田上》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作品。此诗写农民天还没有亮便冒雨耕田,“力俱尽”与“殊未明”相对照,反映了农业经济社会中原始劳作工具的简陋以及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崔道融简介

唐代·崔道融的简介

崔道融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崔道融的诗(78篇) 崔道融的名句

猜你喜欢

田上

唐代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田上

唐代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田上堠

明朝顾清

田上堠,堆复堆,官新筑,圆若腄。贵人赐田连帝畿,不封不筑民终以为私。

上植柳,傍作围,牛羊不践雨不颓。堠不颓,民不走,为君耕,为君守。

但愿贵人千万寿,免为他人作封堠。

田上暮归

元朝仇远

两鬓西风客帽斜,晚云横岭月笼沙。
桑畴屈曲人踪绝,萤火飞来照稻花。

奉寄田上人

元朝仇远

竹筇轻健草鞋宽,野外消磨半日閒。
病叶已霜犹蛮树,片云欲雨又归山。
灯分寺塔晴偏见,水隔渔家夜不关。
愧我莫如霜上鹭,霎时飞去便飞还。

喜徐大田上舍至兼读游稿

清朝严遂成

迟君麦熟便应还,直到如今始解颜。人面风吹三月柳,马蹄电掣万重山。

施之大有栋梁用,得此多于林阜閒。正值庭阴新雨绿,一声么凤百花斑。

次韵芝田上人子虚二首·年长山僧五十秋

元朝方回

年长山僧五十秋,每携诗卷过吾楼。
老衰英妙心相似,灵隐亭前水不流。

次韵芝田上人子虚二首·为问葛藤禅律论

元朝方回

为问葛藤禅律论,口箝舌结更无言。
何如了办眼前事,且说诗家不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