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陈师道的诗 > 十七日观潮

十七日观潮

[宋朝]: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释

⑴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⑵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⑶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⑷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⑸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⑹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⑺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写作背景

《十七日观潮》是北宋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第一句写的是潮头,像一道奔腾的白虹,刹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第二句写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让人想象是天上的仙杯倾倒而下,溅起的碎银玉屑;三、四两句是写满江涌动的潮水的力量,撼动了倒映其中的天地日月。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势和力。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浙江钱塘江潮水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奇观,每年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涨时,势如奔马,铺天盖地,观潮的人挤满海塘。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描写江潮的诗文,陈师道也作了近十首观潮诗,这首是其中的一首。

作品赏析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陈师道简介

宋朝·陈师道的简介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年1月19日)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陈师道的诗(770篇) 陈师道的名句

猜你喜欢

十七日观潮

宋朝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十七日观潮

宋朝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十七日观潮三首·潮头初出海门山

宋朝陈师道

潮头初出海门山,千里平沙转面间。
犹有江神怜北客,欲将奇观破衰颜。

十七日观潮三首·江水悠悠自在流

宋朝陈师道

江水悠悠自在流,向人无恨不应愁。
相逢不觉浑相似,谁使清波早白头。

八月十八日观潮

宋朝徐端

海门乍见一线白,江下涛头十丈黄。
数点红旗争出没,千艘飞橹下沧浪。

八月十八日观潮·谁遣群儿把彩旛

宋朝喻良能

谁遣群儿把彩旛,翩翩惊浪怒涛间。
不知岸上人皆愕,但觉波心意自閒。

八月十八日观潮·万叠银山出海门

宋朝喻良能

万叠银山出海门,百川渺渺不劳吞。
晴江斗起黏天浪,一洗忠胥愤屈魂。

十七日又作

近现代郑孝胥

昨日沉酣光射眼,中酒朝来韵微损。却顾秾华在别枝,苦恋夜寒厌暄暖。

绝代风神才一瞥,回首盛时已难返。从衰得白可奈何,怅恨攀条春又晚。

五月十七日

近现代郑孝胥

子藏不复见,万事已云毕。我如魂之游,犹然视白日。

幽明如一逝,何者为真实。一棺已入土,馀地足同穴。

地下恐无知,生存独难别。行时畏回顾,扫榻留虚室。

去来定何归,放歌聊作达。

十七日大雪

元朝方回

扁舟未觉出城难,访旧情知老畏寒。
七十五翁无□□,□楼聊且隔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