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王沂孙的诗 > 天香·龙涎香

天香·龙涎香

[宋朝]:王沂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甆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孤独耸立的海中礁石上缭绕着浓烟,层层云涛蜕尽二淡月出现,鲛人趁着夜晚,到骊宫去采集清泪般的龙涎。风送竹筏随着海潮去远,夜深时龙涎和着蔷薇花的清露进行研炼,化作心字形篆香而令人凄然魂断。龙涎装入红瓷盒后用文火烘焙,又巧妙地制城经营的指环。点燃时一缕翠烟萦绕在幕帘,仿佛是海气云天。

暗想从前,她不知道有多少次撒娇耍蛮,故意喝的半醉不醉,轻轻的把灯火往碎剪。更兼故乡的溪山,飘扬着轻雪漫漫,我们把小窗一关,那情味真是令人感到陶醉香甜。而今,我如同荀令老去,早已忘却昔年酒宴间那温馨与缠绵。徒然爱惜当年留下的余香,已然把素被放在空空的熏笼上,以此来熨贴一下伤透的心田。

注释

①龙涎香:古代香料。

②峤(qiáo):山尖而高。蟠烟:烟结而不散。

③蜕月:指水面月光变幻、闪烁。

④骊(lí)宫:传说中的骊龙所居之宫。骊:黑色。

⑤槎(chá):木筏。

⑥薇露:蔷薇露。《后香谱》:“周显德五年,昆明国献蔷薇露,云得自西域,以洒衣,衣蔽香不灭。”

⑦心字:心字香,出自广东番禺。

⑧红甆:表面有红釉的瓷香炉。候火:适中而及时的烟火。

⑨冰环玉指:指香烟的形状色泽。好(hào):喜欢。

⑩荀令:荀彧字文若,为汉侍中,守尚书令,曹公与筹军国大事,称之为荀令君。习凿齿《襄阳记》:“荀令君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气不歇。”

写作背景

《天香·龙涎香》是宋末元初时期文人王沂孙创作的一首咏物言志词,借咏龙涎香以寄托遗民亡国之痛。因所咏对象具神话色彩,故此词遣辞造境以神话的奇幻情调出之。上阕从采香、制香到焚香,层层推进,逐层展开。下阕回忆当年春夜焚香饮酒,此刻却不再有如此雅兴,昭示出对故国的思念。词意潜隐,寄慨甚深,低回婉转,怅惘无穷。

作品赏析

龙涎香是海洋中抹香鲸之肠内分泌物,并非龙吐涎之所化。抹香鲸是一种海上鲸鱼,长达五六丈,鼻孔位于头上,常露出水面喷水,想象为龙,据传有云气罩护。“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叙写词人对于龙涎所产之地以及鲛人至海上采取龙涎之情景的想象。“孤峤”实在指的就是传说中龙所蟠伏的海洋中大块的礁石,让人不由想到奇幻的想象。至于“蟠烟”二字所写的蟠绕的云烟,指的就是传说中之所谓“上有云气罩护”,而碧山在“烟”字上用一“蟠”字,想到龙蛇之类的“蟠”伏。短短的四个字,碧山已写出了他对于龙涎之产地,和海峤的奇妙景象。次句“层涛蜕月”写鲛人至海上采取龙涎时之夜景。“蜕”月,使人引起对龙蛇的联想。意谓月光在层涛中的闪动,如同自层层波浪的蜕退中吐涌而出,又正似龙蛇之类鳞甲的蜕退。“蜕”字,即紧扣题目,又写出月光闪动的情景。是用得极奇妙而又极为恰当真切的一个字。而且此一“蜕”字,正好与上一句的“蟠”字遥遥相对,文法上极工整,同样强烈地暗示着对于神话中所传说的“龙”的想象。“骊宫夜采铅水”,“骊”字盖指骊龙而言,“骊宫”谓骊龙所居之地,遥应首句“蟠烟”的“孤峤”。“夜”指取龙涎时为夜晚,和前面所表示的“月”相应。而且用“铅水”以代龙涎,为读者提供了极为多义的暗示。龙涎乃是铅水,是一种白色的,有香气的铅水。

至于就章法结构而言,则从首句“孤峤”之写地,次句“蜕月”之写夜,至此句“采铅水”之写事,过渡自然,而不平淡。“讯远槎风”便写其和“骊宫”相去已远。“汛”字为潮汛之意:“槎”字指鲛人乘槎至海上采取龙涎,随风趁潮而远去,于是此被采之龙涎遂永离故居不复得返矣。此典出自张华《博物志》“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见浮槎去来不失期”。下面“梦深薇露”,写此龙涎被采去以后之遭遇。“薇露”意指蔷薇水是一种制造龙涎香时所需要的重要香料。然则此远离故土之龙涎当其在“薇露”之香气中共同研碾之时,怀念过去,梦想未来。故曰“梦深薇露”也。“化作断魂心字。”作者既将龙涎视为如此有情之物,于是此有情之龙涎遂于经过一番研碾之后化而为“断魂”之“心字”。“心字”原来正是一种篆香的形状,明杨慎《词品》即曾载云:“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心字”原为龙涎香被制成之后所可能实有之形状,只是碧山在“心字”前又加了“断魂”二字,更着重描写龙涎化为“心字”以后凄断的心魂。自“汛远槎风”之遥远的追忆,经过“梦深薇露”之磨碾的相思,到“化作”“心字”的凄断的心魂,想象之丰富,感受之深锐,则非常人所能揣度也。

“红甆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写龙涎被焙制成的各种形状,和被焚时的情景。“红甆”指存放龙涎香之红色的甆盒,“候火”指焙制时所需等候的慢火。至于“冰环玉指”则当指龙涎香制成的形状。王沂孙把“冰环”与“玉指”连言,如同写女子之纤手玉环,遂使读者顿生无数想象。前面还有着“乍识”二字,用得奇巧。一“乍”字但通出初睹佳人的惊喜之状,写出龙涎香之珍贵与味之精美。“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真切地写出了龙涎香被焚时“翠烟浮空,结而不散”的实景,而且更在帘前一缕翠影的萦回中,暗示了无数磨难而不毁两情缱绻的相思,更在海天云气的依稀想象中,暗示了无限对当年海上的“孤峤蟠烟”的怀念。

上半阕在一缕香烟的萦回缥缈中,把对龙涎香制作的过程做了总结。下半阕从“几回殢娇半醉”到“小窗深闭”,通过上阙龙涎香本身的叙写,而开始回忆起当年在焚香之背景中的一些可怀念的情事来。 

“几回”是怀想当年之事也。“殢娇半醉”的“殢”原为慵倦之意,此处意为半醉时的娇慵之态,自当为男子眼中所见女子之情态。此着重写焚香一事。“剪春灯、夜寒花碎”,接写女子之动作,写一女子之剪灯花而已,春是“春”灯,花为碎花,便显出了无限娇柔旖旎之情调,“夜寒”则以窗外之寒冷反衬窗内之温馨。“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窗外的严寒飞雪“深闭”的“小窗”中“殢娇半醉”之人的“剪春灯”此处写情写事,出语甚妙。“故溪”,原为当日故园家居时所经常享有之情事,又遥遥与前面的“几回”相呼应。龙涎香之所以可贵,原在其有着一种“翠烟浮空,结而不散”的特质,特别是在“密室无风处”。此处写人事是虚笔,实乃写龙涎香也。

“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把前面所着意描写的焚香、剪灯等温馨旖旎的情事,蓦然一笔扫空,有无限悲欢今昔之感在于言外。“荀令”据习凿齿《襄阳记》所载云:“荀令君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气不歇。”指的是三国时代尚书令荀彧。“荀令”素爱熏香。“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王沂孙意为如今之荀令已经老去,无复当年爱熏香之风情况味矣。“顿”字,刻意描写光阴之消逝、年华之老去恍如石火、电光之疾速。“樽前”则正与前面之“殢娇半醉”相呼应,可见其温馨如彼之往事,固久已长逝无回,甚至在记忆中也难于追忆了。因而“总忘却”忘却不易,因此“谩惜余熏,空篝素被”,无限往事虽空而旧情难已。“篝”字指的是熏香所用的熏笼,香于笼中而熏的衣物。如今既已不复有熏香之事,是“篝”内已“空”矣。独留一丝怅然而已。

然而此“余熏”虽然尚在,而往事则毕竟难回,故曰“谩惜余熏”也。碧山此词,于结尾之处,写一种难以挽回的悲哀,让人低回宛转、怅惘无穷,所写的主题虽然只是无生命、无感情的龙涎香,多借用典故,但在丰富的想象和精心地组织和安排下,让“物”有人情。

王沂孙简介

宋朝·王沂孙的简介

王沂孙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山,又号中仙,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大约生活在1230年至1291年之间,曾任庆元路(路治今宁波鄞州)学正。王沂孙工词,风...〔王沂孙的诗(20篇) 王沂孙的名句

猜你喜欢

天香·龙涎香

清朝龚翔麟

汎水层波,渗沙孤峤,鲛人独木争赴。十二金钱,博来盈两,万里却输天府。

深宫旧事,记赐出、还将收去。睡鸭初添,一掐异花,片时凝聚。

天香·龙涎香

清朝王昶

孤岛蟠云,穷洋蹴浪,蛟宫冻蛰初起。

睡后遗痕,春馀留沫,远泛瘦槎天际。

番人采取,都集向、沙街海市。

好伴琉璃香药,装成内宫新制。

凄凉奉宸旧事。

裹红罗、烛枝香腻。

共剪青丝一缕,翠囊轻佩。

莫向凫炉漫试。

待挂向、南轩爱凉思。

晓梦回时,黄花意味。

天香·龙涎香

宋朝王沂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甆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龙涎香

元朝谢宗可

瀛岛蟠龙玉吐馨,轻氛飞绕博山青。暖浮蛟窟潮声怒,清彻骊宫蛰睡醒。

碧脑盈箱收海气,红薇滴露洗云腥。雨窗篝火浓薰被,梦驾苍鳞上帝庭。

龙涎香

宋朝王洋

搴露纫荷楚泽舷,未胡南海素馨仙。
大门当得桂花酒,小样时分宝月圆。
诗挟少陵看妙手,犀通神物为垂涎。
使君少住幽兰曲,时傍颦山照鬓边。

焚龙涎香

明朝杨巍

夜静香烟入杳冥,草堂犹似带龙腥。不知何处鸣孤鹤,飞下窗前听道经。

蘧老寄龙涎香

宋朝杨炎正

瘴海骊龙供素沫,蛮村茉莉挹清滋。
微参鼻观犹疑似,全在炉烟未发时。

梁新恩送龙涎香杯

宋朝姚勉

神龙侧枕琼瑰卧,表里透薰香玉唾。
巧工斲取破天馨,碎悄沉兰百芳和。
制成七宝金霞觞,犹带岭外梅花香。
醁醽一酌发奇馥,满中滟滟浮龙光。
感君遗我真情厚,归拜庭椿一杯酒。
峻第高官不足荣,人生只愿亲庭寿。

邃老寄龙涎香二首·瘴海骊龙供素沫

宋朝刘子翚

瘴海骊龙供素沫,蛮村花露挹清滋。
微参鼻观犹疑似,全在炉烟未发时。

邃老寄龙涎香二首·知有名香出海隅

宋朝刘子翚

知有名香出海隅,幽人得得寄吾庐。
明窗小爇跏趺坐,更觉胸怀一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