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黄庭坚的诗 > 书摩崖碑后

书摩崖碑后

[宋朝]:黄庭坚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译文
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百官们犹如乌鹊选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分心急?
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在宫外又要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和泪作诗。
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只是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文词。
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几位文士相随。
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注释
1、摩崖:亦作“磨崖”,在山崖峭壁上磨平石面,刻碑文或题字,称“摩崖石刻”。摩崖碑,此指《大唐中兴颂》,由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内容写安史之乱,唐肃宗平乱,使唐室中兴。此碑文辞古雅,笔法苍劲有力。
2 、浯(wú)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
3、 藜(lí):藜杖。
4 、墨本:拓本。
5、 摩挲(mó suō):抚摸。
6、“明皇”二句:包桑,语出《易·否》:“其亡其亡,系于包桑。”意为怕失去,就把东西牢牢系在桑树干上。这二句说明皇(玄宗)不考虑安邦定国的计划,结果国家被安禄山搞得几乎颠覆。唐明皇晚年昏庸,重用奸臣杨国忠等,又把军事大权交给胡人安禄山,终酿成安史之乱,明皇仓皇入蜀,路上发生马嵬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缢死。禄儿,即安禄山,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是杨贵妃的干儿子。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树。《易经·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苞桑计:比喻牢靠的治国方略。
7、九庙:指太庙,古天子庙九室。此代指京城。
8、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一说指宰相陈希烈等投降安禄山,一说指部分官员追随太子李亨到灵武。
9、“抚军”二句:指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攻陷长安,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立,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抚军监国,统率军队,守卫国家。语出《左传》:“太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趣,急忙。大物,国家。
10、跼蹐(jú jí):无法舒展的样子。此指玄宗回国都后,受肃宗所制,无法舒展。
11、张后:肃宗皇后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干预朝政,牵制玄宗。后被废。
12、李父:李辅国。肃宗以李辅国为殿中监兼太仆卿,判元帅府行军司马。李专权揽政,连宰相李揆也执弟子礼,称“五父”。他屡进谗言,迫害玄宗。颐指挥:用脸部表情来示意指挥。
13、南内:玄宗自蜀回,住南内兴庆宫,后迁西内软禁。
14 、高将军:高力士。他是玄宗心腹,曾封骠骑大将军。后遭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
15、 臣结:指元结。元结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并作有《舂陵行》诗,反映民间疾苦。此句一作“臣结春秋二三策”,说元结所作《中兴颂》中含《春秋》笔法,寓有褒贬。
16、 臣甫:杜甫。杜甫《杜鹃行》曾以杜鹃比玄宗失位。他的《杜鹃诗》又有“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
17 、琼琚:华美的佩玉。此指文辞华丽。
18 、“同来”二句:据《山谷先生年谱》,这次同游的有进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等人。
19、 冻雨:暴雨。

作品赏析

  黄庭坚七古,起首一般采取两种手法,一是突兀而起,高屋建瓴,倾泻而下;一是平平而起,语迟意缓,遒劲老苍。这首诗的起首,用的是后一种手法。诗用叙事语气展开,很自然地入题,说自己来到了浯溪,拄着拐杖上山,细读《中兴碑》,想到生平见过许多此碑的拓本,今天真正见到原碑,却已年龄老了。这四句是开端,也是第一段,看上去很平淡,细细琢磨,却有很深的意味。前两句写见碑,是直写;后两句写见碑的感慨,用旁衬。因了平生看见碑的许多墨本,对碑的内容必然很熟悉,对原碑定然很向往,极欲一见;今天见到了,一定很高兴;然而诗说自己已经苍老,到现在才见到原碑,流露出恨见太晚的感慨。

  黄庭坚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中兴颂》素有研究,且上文已明陈“半世看墨本”,于是下文不再具体写碑,不说碑文经风沥雨所留下的沧桑痕迹,也不评颜真卿字体如何苍劲有力,却一连用十六句,倾吐由碑文内容而引起的怀古之思与感慨。《中兴碑》是记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收拾残局,使唐中兴事,所以诗以唐明皇为中心。前四句写安史之乱的缘起是由于明皇失政,宠用安禄山,终于酿成国变,自己逃入西蜀,大臣们纷纷投靠新主。次四句写唐肃宗恢复事,说他匆忙即位,徼天之幸,得以战胜,明皇成了太上皇,局促不安地回到京城。又次四句,写唐明皇在南内苟活,内被张后欺负,外受李辅国颐指,日子十分难过,自高力士被赶走后,处境更加困难。末四句,写臣子元结、杜甫等忠君报国,但世人都不理解,只欣赏他们优美的文辞。这十六句,是本诗的主体,写尽了玄宗、肃宗二朝的史事。从所举史实及所作评论来看,黄庭坚既对唐明皇荒淫失国表示批判,又对他晚年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唐肃宗,黄庭坚以“何乃趣取大物为”一句作诛心之论,说他急于登上皇帝的宝座,逾越了本分;又举元结文及杜甫诗来说明当时社会并不安定,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肃宗也不是个好皇帝。言下之意,对“中兴”二字持否定态度。黄庭坚对肃宗的看法,在当时及后世都引起过争论,元刘壎《隐居通议》称赞这论点说得好,全诗“精深有议论,严整有格律”。宋范成大《骖鸾录》批评说诗“不复问歌颂中兴,但以诋骂肃宗为谈柄”,使后来不少人跟着他走入歧途。陈衍《宋诗精华录》也认为诗“议论未是”。

  “同来野僧六七辈”至末四句是一段,也是诗的煞尾。这段犹如古代游记笔法,在最后交代同游人,在风格上与首段遥相呼应。诗收得很平稳,说自己与同行人一起看碑,在断崖前经受着风雨的袭击,思念着唐朝这一段不堪回首的悲凉故事。“前朝悲”三字,总结了前面一大段怀古的内容。当时,宋徽宗重用蔡京等奸臣,民间怨声载道,国家日益混乱,金人在北方又虎视眈眈。诗人敏锐地感受到,宋徽宗正在步唐明皇的后尘,这前朝悲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今朝悲。所以诗的末段看似写景叙事,却使人感受到诗中笼罩着一股悲凉之气。

  这首诗是黄庭坚晚年的作品,诗人这时驾驭语言的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全诗洗尽铅华,归于自然,结构严谨,章法井然,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概括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史实。

  黄庭坚这首诗作于崇宁三年(1104年),前一年,他以“幸灾谤国”的罪名从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昌)贬往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这一年春天,他途经祁县,泛舟浯溪,亲见《中兴颂》石刻,写下这篇名作。

黄庭坚简介

宋朝·黄庭坚的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黄庭坚的诗(2368篇) 黄庭坚的名句

猜你喜欢

书摩崖碑后

宋朝黄庭坚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摩崖碑

清朝王士祯

有客新自湘江归,登堂示我浯溪碑。

芒寒色正三百字,忠义之气何淋漓。

白日行天破幽曀,走避罔两潜神夔。

忆昔天宝初丧乱,渔阳突骑如飙驰。

二十四郡少义士,平原太守独誓师。

平生不识颜真卿,乃能一木支倾危。

清河年少气慷慨,十岁作质平卢儿。

中兴大业起灵武,功成不死神扶持。

道州刺史昔漫叟,振笔大放琼琚词。

请公磨崖书绝壁,镌镵千仞青云梯。

蛮烟瘴雨不剥蚀,万古照曜天南陲。

昨者剧贼乱滇海,盗据衡永为根基。

太平祭告遍群望,山川一洗无磷缁。

宜有雄词继前代,磨崖重刻浯溪湄。

题浯溪摩崖碑

清朝尤珍

有客示我《摩崖碑》,一幅之广径丈围。

观者动色共叹赏,高文大字何瑰奇。

忆昔天宝禄山叛,长驱铁骑蹂京畿。

至尊仓皇出奔蜀,太子灵武誓六师。

祸乱方殷以权济,苟不帝制众志离。

乃践大位命诸将,收东西京不逾时。

奉迎还宫就尊养,尧禅舜让两得之。

漫叟夙推老文学,濡毫撰述《中兴碑》。

鲁公笔力有神助,大书深刻青山陲。

其后上皇在西内,张、李交煽思倾危。

奠定社稷诚大孝,何乃晚节晨昏亏?

碑铭当日纪盛事,惟有扬颂无微词。

题碑后者为涪翁,其诗未免多刺讥。

读书论世志未逮,摩挲古迹空嗟咨。

题张叔平红崖碑后

清朝司炳煃

张君好游复好奇,逍遥不受名利羁。

东行泰岱西咸池,凌跨三湘吊九嶷。

茧足不遗蛮与夷,直到吾黔罗甸之边陲。

红崖山石如猊狮,红崖文字如龙夔。

缩本、赝木相离支,怀古徒兴三代悲。

何君不畏艰与危,何君不惮熊与罴。

崖悬万仞身悬丝,阴气肃肃砭人肌。

扪萝擗虺右手胝,摹拓岂任庸奴为。

风神号怒山神私,忽跃忽叫交奔驰。

夺其所宝心怨咨,旁人亦道君是痴。

谓以性命博文辞,君方惊定神怡怡。

大呼武侯报以诗,诗所难写记补之。

柳公、谢公笔淋漓,仿佛如见磨砻断壁挥毫时。

此图二丈如披帷,张之老屋气漫弥。

毒龙猛兽相撑持,金仙蛮鬼杂怒嬉。

日轮月殿云垂围,大圈小圈光陆离。

云黄海黑风凄其,长画短画盘蛟螭。

阴阳万象供炉锤,观者揖君相叫噫。

或疑或喜或眦睢,口量手揣心是非。

谓是好古邹君叔绩不及知,可怜甘受世人欺。

吁嗟乎,可怜甘爱世人欺,岂独石鼓铭文岣嵝碑。

浯溪摩崖怀古

宋朝杨万里

湘江曾闻有浯溪,片帆今挂湘东西。上摩石崖与天齐,江头落日云凄凄。山昏雨暗哀猿啸,步入烟萝转深峭。元颜千古迹不朽,星斗蛟龙两奇妙。中兴当时颂大唐,大唐家国天为昌。妖环忽见诚非祥,土花失色急寿王。明皇父子紊大纲,从此晏朝耽色荒。天下黎庶暗罹殃,击损梧桐按霓裳。谁知鼙鼓动渔阳?肃宗灵武何仓皇?回来张后年初芳,前杨后李真匪良。养以天下理所常,胡为南内成凄凉。三千宫女为谁妆?空遗两鬓愁秋霜。千载父子堪悲伤,修身齐家肇明皇。后来历历事愈彰,源流有自咎谁当。岂惟当时留锦囊,至今人说马嵬坡下尘土香。

跋南岳寿宁观碑后

元朝元明善

朱陵灵台天柱巍,太虚空洞绿烟扉。上馆赤帝朱鸟飞,祝融宅南参与旗。

羲娥两曜愁蔽亏,象纬冷逼嗟位迷。四观燕吴与秦齐,恒嵩泰华孰崇卑。

五气顺布百志熙,流祥阜物宣后祇。雨风露雷岂其私,惠尔下土尸者谁。

中有异人餐玉芝,夜眠秋霞昼天倪。衣以青云裳白霓,风车八极参两螭。

七十二峰足幽栖,琳宫贝阙辉陆离。潜光炼魄如婴儿,大丹入咽无渴饥。

谁其思之吴宗师,神变倏忽方张施。泠然御风渺何之,太君岁晏嘉予期。

千秋万岁受鸿釐,星图景运永以丕。手持芙蓉朝紫微,旋飙天阖此来归。

彰灵答贶达尔垂,磨崖镌我《瑶华碑》。

题中兴碑后有感鲁公故事

清朝王世琛

白发萧萧走贼营,丹心原不恋余生。

谁将旧德投豺虎,翻道君王用老成。

磨崖碑

宋朝翟天翼

元公具述鲁公书,文象相参翼轸区。
语气一时扬盛德,词锋千古挫凶徒。

磨崖碑

宋朝江琼

元水部磨崖碑,为唐中兴作也。
唐事已矣,而碑崖□□独存。
本朝诸贤相与题咏,如张宛邱时有游人打碑卖之句。
□古一言□□□□□不已。况今打碑卖者,壹岂漫郎宅畔零陵诸孙自为之□□□□□也。感天宝之骏功,嗟次山之坠绪,因借宛邱所□实□□□□□。
凄凉浯水迹如扫,漫郎宅荒崖畔草。
雨淋日炙骨癯,磨得人间岁月老。
粤从天地开辟来。经济何代无奇才。
若得高名烂青史,底恨白骨埋黄埃。
孽臣边将乱国纪,郭公千载凛不死。
纪在中兴第一功,三绝宁论文与字。
吁嗟古往而今来,插天何处无石崖。
两京未复百战罢,铜驼荆棘谁能开。
世事轮云可悲慨,文学老生品何在。

磨崖碑

明朝蓝智

浯溪溪上磨崖碑,尚书之笔刺史辞。蛟龙澒洞雷雨垂,虎豹惨澹风云驰。

词严义正意则微,银钩铁画世莫窥。是时妖孽侵唐基,帝星白日西南移。

灵武仓卒事亦危,一二老臣共扶持。秋风万里天王旗,乾坤汛扫重恬熙。

九重宫阙回春姿,二圣欢乐孝且慈。丰功伟烈何巍巍,周宣汉武宜同时。

臣结再拜陈颂诗,勒铭不用鼎与彝。磨高镌坚崖石隳,大书更藉鲁公为。

凛然抗贼志未衰,快剑长戟纷离披。碧石漠漠青苔滋,字纵磨灭犹可推。

乃知古人用意奇,真与天地同等期。山空江晚舟楫迟,萧萧落叶寒蝉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