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苏轼的诗 > 点绛唇·红杏飘香

点绛唇·红杏飘香

[宋朝]: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⑴尽:犹言“总是”。

⑵伤春绪:相思情。

写作背景

毛先舒云:“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脣’;本词采以名。”按此名甚艳,盖谓女郎口脂也。故又名﹝点樱桃﹞。至更名﹝南浦月﹞、﹝沙头雨﹞,则取作家词中语耳。 〔作法〕 本调四十一字。首句四字,不用韵;第一句虽可用平,但以仄为宜。次为七言句,起仄韵;然第一字以去声为佳,第三字亦以仄声为当。(【词律】论之甚详)第三句亦四字,第一字亦宜用去声。第四句句法,与﹝生查子﹞第二、第四句同。后阕第一句同前阕首句。第二句同前阕第四句。第三句三字协,为上二下一,用平平仄,乃定格也。第四、五句复与前阕第三、四句同。

作品赏析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

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

“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无法越过。着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词造诣之妙,还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苏轼简介

宋朝·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苏轼的诗(3136篇) 苏轼的名句

猜你喜欢

点绛唇·红杏飘香

宋朝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点绛唇·桂子飘香

宋朝吕胜己

桂子飘香,江南秋老霜风作。自怜漂泊。几度伤离索。孤馆迢迢,满引村醪酌。情无著。好音难托。又失黄花约。

点绛唇·俗呼点绛唇绿水青山

宋朝向子諲

俗呼点绛唇绿水青山,一轮明月林梢过。有谁同坐。妙德毗卢我。石女高歌,古调无人和。还知么。更没别个。且莫分疏破。

点绛唇·雪后湖东回望,调寄点绛唇

宋朝王照

春雪初晴,远峰头戴斑斑白。云山开廓。高柳摇城郭。

移棹东西,一曲穿溪彴。环湖宅。水天不隔。一点尘无著。

点绛唇

宋朝赵希仿

又是年时,冷烟寒食梨花院。

柳金拖线。

一曲珠歌转。

翠碧雕梁,风软帘通燕。

何须劝。

酒豪诗健。

逸韵今重见。

点绛唇

明朝王錂

生巾服上:日上罘罳。

风传警跸。

金门启。

五色云车。

跻跻趋金紫。末

点绛唇

明朝吾邱瑞

外:羽檄遥徵。

骠姚远聘。

军声警。

引领弓旌。

何日旄头炯。

点绛唇

明朝王錂

末扮黄门上:仙仗初开。

晨光渐启。

祥云里。

殿影参差。

玉陛千官至。

点绛唇

明朝蔡宗尧

寒雨溪桥,卷帘半醉春风好。早莺来了,疏影梅花老。

北点绛唇

明朝叶宪祖

杏苑迷途。

蓬山失步。

儒冠误。

谩自嗟吁。

怕向青天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