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译文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注释
若:如果。
何:为何。

作品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苏轼简介

宋朝·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苏轼的诗(3136篇) 苏轼的名句

猜你喜欢

琴诗

宋朝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古琴诗

宋朝释智圆

良工采峄桐,斗为绿绮琴。
一奏还淳风,再奏和人心。
君子不暂去,所贵禁奢淫。
后世惑郑声,此道遂陆沈。
朱丝鼠潜齧,金徽尘暗侵。
冷落横闲窗,弃置岁已深。
安得师襄弹,重闻大古音。

秋夜咏琴诗

南北朝到溉

寄语调弦者,客子心易惊。离泣已将坠,无劳别鹤声。

琴诗·其二

清朝周映清

审弦别其音,审调别其字。字清音益和,累累珠不坠。

当其按节初,微芒辨同异。音字两不关,所贵得其意。

贞静淡素心,心至声亦至。不然筝与琵,宫商岂殊器。

琴诗·其四

清朝周映清

对月谱梅花,幽香发素腕。实声与散声,缓急可静按。

缅思制谱初,猱绰不容乱。后人务新声,往往越其畔。

新声日以靡,抚琴起三叹。古法多不传,何止《广陵散》。

琴诗·其一

清朝周映清

少小慕古韵,耽此丝桐清。经年事擽捋,指涩不成声。

一朝得微悟,触手清风生。泠泠判雅俗,一一为分明。

贺若不可学,益我思古情。

赋咏得琴诗

隋代江总

可怜峄阳木。
雕为绿绮琴。
田文垂睫泪。
卓女弄弦心。
戏鹤闻应舞。
游鱼听不沉。
楚妃幸勿叹。
此异丘中吟。

日晚弹琴诗

南北朝马元熙

上客敞前扉,鸣琴对晚晖。掩抑歌张女,凄清奏楚妃。

稍视红尘落,渐觉白云飞。新声独见赏,莫恨知音稀。

秋夜咏琴诗

南北朝刘孝绰

上宫秋露结,上客夜琴鸣。幽兰暂罢曲,积雪更传声。

离夜听琴诗

南北朝何逊

别离既有绪。
琴瑟反在悲。
美人多怨态。
亦复惨长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