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

注释

⑴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

⑵九派、三吴: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钟学坤的信,“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⑶江天:江和天。

⑷浪下:江水流下。

⑸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⑸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

写作背景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作品赏析

诗作首联从动态入手。“飞峙”句写山,“跃上”句写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俱活现于这“飞”、“跃”二字之中。颌联承接“跃上葱茏”展开,登高望远,似乎世界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冷”是指冷静、冷淡面对反华势力的叫嚣,(当时国内外的敌人曾经预言共产党将无力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蒋介石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国?)“热”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颈联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高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没有阶级斗争的桃花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庐山为文人荟萃之地,登临歌咏之诗层出不穷,其中佳作迭出,令后人望而却步,岂敢再发吟哦,一试身手。

但一代大诗家毛泽东就要以他的生活、经验、才识、豪气登临高歌一曲《登庐山》。而那时诗人刚写完《七律·韶山》不过几天,但心驰神荡,风物转换,诗情一路跟紧,又起一个高潮。

此诗起句中的一个“飞”字,用得简直俊逸壮阔、从容横飘,“一山飞峙大江边”诗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势挺立 ,诗意与山意浑然莫辨,双美合而为一齐漾读者心间。诗人一起笔就与过往诗人不同,一来就以独有的大气魄烘托庐山凌空欲飞的英姿。

接着从正面写出脱颖而出,另写进山登临的路线,那路线盘旋环绕,荡气回肠,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领朝上;清风送爽的夏日,苍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临之趣。

接着“冷眼向洋看世界”,诗人直抒胸臆及现实处境,在高山之巅冷漠而不动声色地看着世界上的一切反动派所形成的反华包围圈。这一切都吓不倒诗人,都予以“横眉冷对”,因为诗人之一生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确太多了,但从未被压垮过。就像早年,诗人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所写的那样:“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如今,诗人同样以这样早已化入血液中的井冈山精神再次激励自己,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再度改天换地。

为此,紧接的一行:“热风吹雨洒江天”,诗人又把目光从国际(“向洋”)拉回了国内(“江天”)。这里的“热风”虽是实写夏日之风,但可引申为热情之风,热烈之风,再往前就可引申为那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加紧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巨大情怀。这股巨大的“热风”已从这里,从诗人屹立的庐山之巅洒向祖国万里江天。诗人的巨大热情也在感召着祖国,感召着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创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通过“多、快、好、省”的“热风”旋起来的,在空中若骄阳朗照神州大地。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两句工仗、典丽,“横、浮、下、起”连环动感,虚实相间,形成立体画面。而且诗人也对这二句比较满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给胡乔木的信中谈到对这两句的看法,认为这两句较好一些。同时还谈到写诗之难,“经历者如鱼饮水,冰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且这两句也是从诗人一贯谙熟的地理方位之手法布局,然后将诗情充沛其上下左右,任其奔腾流转。诗人在此西望武汉上空,江河之上,黄鹤浮空欲飞;接着又东眺江东(及古时三吴地区),但见长江顺势而下,一泻千里,在三吴上空,烟霞蒸腾、热情壮美。这二句同样是写祖国江山热火朝天的形势。

最后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

毛主席在这里表面虽是用陶渊明之典说出一句问句,桃花源里到底可不可以耕耘劳作?但实际上是为广大读者留下一个深思的空间。

毛主席是不赞成躲入所谓怡然自乐的桃花园躬耕劳作的。但诗人毛泽东并没有直接否定这一点,而是以一句设问句收了尾,留下诗之余响令读者沉思。读者自会明白诗人的本意。

毛泽东简介

近现代·毛泽东的简介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毛泽东的诗(79篇) 毛泽东的名句

猜你喜欢

七律·登庐山

近现代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登庐山

近现代许世英

平时爱著游山屐,今到匡庐第一回。
削壁插天星汉落,飞泉震壑石门开。
村过五柳怀松菊,寺访双林忆草莱。
此是人间清净地,风高晶冷绝尘埃。

登庐山

宋朝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登庐山

宋朝晁补之

丹碧沉沉虎豹闲,松幢引度九重关。
人间未觉浑无路,天上还惊更有山。
瑶草红泉供挹酌,金风白露送跻攀。
良游自叹平生误,便欲归家鬓已斑。

登庐山

唐代唐彦谦

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
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

登庐山五老峰

唐代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登庐山五老峰

唐代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登庐山天池寺

明朝尹台

匡庐秀出九江水,揽结天池翠几重。万壑云开青锦绣,千峰日照紫芙蓉。

危林袅雾晴兼合,飞瀑垂虹断忽逢。北望长安忻在目,朝氛莫遣蔽高舂。

登庐山峰顶寺

唐代刘昚虚

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
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
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

登庐山峰顶寺

唐代刘慎虚

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
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
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
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
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
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