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汉语词典 > 公士 > 词语"公士"的意思
gōngshì

公士


注音ㄍㄨㄥ ㄕˋ

公士

词语解释

公士[ gōng shì ]

⒈  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⒉  公正之士。

⒊  武功爵名。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汉同秦制。后代亦或沿用。

⒋  复姓。汉有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引证解释

⒈  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仪礼·乡射礼》:“记大夫与,则公士为賔。”
郑玄 注:“公士,在官之士。”
《礼记·玉藻》:“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孔颖达 疏:“公士摈者,谓正聘之时则用公家之士为摈。”

⒉  公正之士。

《荀子·不苟》:“有通士者,有公士者……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也。”
杨倞 注:“谓於事之中有分争者,不以私害之,则可谓公正之士也。”

⒊  武功爵名。 战国 时 秦 商鞅 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 汉 同 秦 制。后代亦或沿用。

《商君书·境内》:“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
颜师古 注:“言有爵命,异於士卒,故称公士也。”
《北史·魏纪三》:“秋七月癸丑,以皇太子立,詔赐人为父后者爵一级,为公士;曾为吏属者爵二级,为上造。”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丙申,赐诸道高年百二十七人爵为公士。”

⒋  复姓。 汉 有 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国语辞典

公士[ gōng shì ]

⒈  秦制爵位名称,用来赏赐有功劳的人。汉代承袭之,北宋也曾采用秦制,赏赐人民爵 位称为「公士」。

⒉  卿、大夫、士的孩子。

《礼记·玉藻》:「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⒊  公平正直的士人。

《荀子·不苟》:「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

德语Gongshi (Eig, Fam)​

分字解释


造句

  • 所以当景公计划除掉他们以绝后患的时候,齐相晏婴提出了“二桃杀三士”的建议。
  •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性格缺陷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使她沦为无爱婚姻的牺牲者。
  • 美国文学巨匠亨利·詹姆斯在其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一反传统作法,给其主人公依莎贝尔赋予了未来主义的意识和倾向。

※ "公士"的意思含义、公士是什么意思由古今诗词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