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汉语词典 > 胡儿 > 词语"胡儿"的意思
ér

胡儿


注音ㄏㄨˊ ㄦˊ

繁体胡兒

胡儿

词语解释

胡儿[ hú ér ]

⒈  指胡人。多用为蔑称。

⒉  清末民初泛用为对外国人的蔑称。

⒊  指胡人的儿童。

⒋  果核。

引证解释

⒈  指胡人。多用为蔑称。

《汉书·金日磾传》:“﹝ 日磾 既亲近,﹞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
唐 李颀 《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五代 江为 《塞下曲》:“胡儿移帐寒笳絶,雪路时闻探马归。”
宋 陆游 《闻武均报已复西京》诗:“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寧知一日回。”
明 王世贞 《将军行》:“碧眼双胡儿,惯骑 大宛 驹。”
太平天囯 用为对 清 朝统治者的蔑称。 《太平天囯诗歌选·天兵天将猛似虎》:“天京 天兵威似猛虎, 汉口 胡儿败若寒鷄。”

⒉  清 末 民 初泛用为对外国人的蔑称。

黄钧 《新年感事》诗之一:“试看歌舞欢腾地,又见胡儿策马来。”
于右任 《战争的孤儿》诗之二:“东村屋煨尽,西郊人逃亡;吾父击胡儿,何时死战场?”

⒊  指胡人的儿童。

唐 高适 《营州歌》:“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唐 李益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⒋  果核。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三折:“你道不曾摘枣儿,口里胡儿那里来?”

国语辞典

胡儿[ hú ér ]

⒈  古代对北方异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

《汉书·卷六八·金日䃅传》:「日䃅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

⒉  胡人的孩童。

唐·高适〈营州歌〉:「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唐·李益〈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⒊  果核。

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你道不曾摘枣儿,口里胡儿那里来?」

⒋  清末民初对外国人的蔑称。

分字解释


造句

  •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 男人都戴着有帽檐儿的黑色大帽子、留胡子(但不留八字胡)以及穿妻子亲手做的衣服。
  • 在2000年英国秋冬时装周上,通过模特儿的演示,胡塞因·卡拉扬象变魔术一般,把舞台上陈列的家具变成了服装。
  • APM的董事总经理布莱恩·胡戈儿说,实施更高的费用是用来弥补一些修理港口的费用,这个港口在利比里亚14年的内战中被摧毁。
  • 杨万森大伯用凤凰琴,张世民老师二胡,马玉珍大妈三人合奏电影洪湖赤卫队插曲《手拿碟儿敲起来》2014年10月18日上午!

※ "胡儿"的意思含义、胡儿是什么意思由古今诗词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