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宋朝]: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注释

①一天:.指满天。
②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
③野水:郊外的水。

写作背景

《野望》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七言绝句,诗是作者秋日眺望四野时即兴所作。诗中写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倾注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喜悦情怀。诗通过偶然发现的错位,给诗平添了无穷的情趣。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秋天的山水,通过偶然发现的错位,给诗平添了无穷的情趣。
诗第一句写满天秋色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这句写得很笼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一天秋色”,自然使人联想到萧瑟的秋风、清澈的湖水、飘坠的黄叶,甚至于想到昨天刚停的绵绵秋雨,今天放晴的淡淡秋日。“一天”二字,又把景色无限地扩大,附合日朗气清的季节特点。秋色满眼,接下一“冷”字,就把感情锲入,把冷景转化成冷的感觉,诗意便更加浓郁了。第二句切题写放眼瞭望。首句是浑写秋色,这句是具体写山,但又将远近高低重叠的山一笔囊括进诗,又带有浑写的性质。在满天秋色中,放眼看山,大有晋人拄笏看山,叹风景佳丽的意味,表现了作者陶情山水的旨趣。上两句,一句带写了水,一句概括了山。青山林立,看得很清楚,很尽兴;绿水平铺,难以尽收眼底,稍嫌不足。诗人由下往上看,看够了,就萌发了想由上往下看,好好欣赏绿水全景的念头。于是,诗人乘闲登山了。登上了山顶,向下眺望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这一漫不经心的描写,是人人碰到过的实事,平时谁也不注意,却被诗人捕捉住,放入诗中,显得是那么的有趣味。这么一写,又照实了上两句的风景:因为是秋天,水特别的清,所以说“冷晴湾”;因为晴,山才投以浓郁的影子,在清水中格外地分明。而这些山,就是上面说过的“无数峰峦”。同时,诗以“忽”字领句,与出句的“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的欣喜。这时候,诗人的心也就随着山与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永嘉四灵的山水诗就是这样空灵透脱、一波三折,寥寥数笔,给人以很大的艺术享受。近来不少评论家说他们的诗空虚,没有现实内容,恰恰忽略了赞叹山水美本身也是现实内容丰富的表现。

翁卷简介

宋朝·翁卷的简介

翁卷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翁卷的诗(146篇) 翁卷的名句

猜你喜欢

野望

清朝弘曕

落日照延伫,秋深沙塞间。

天低疑近水,云动欲移山。

铅椠聊从好,弓刀敢就间。

遥看点苍隼,千里片时还。

野望

清朝毛国翰

盗贼仍蛮塞,山林自腐儒。

眼随飞鸟倦,心共断云孤。

寒尽鱼龙起,春回草木苏。

感时怀济物,无术卧江湖。

野望

近现代马一浮

寂处观群动,林居易夕曛。
帆光排树出,人语隔烟闻。
每望丘陵聚,翻怜草木欣。
阴晴殊未定,西北有浮云。

野望

唐代杜甫

《野望》七言律诗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野望》五言律诗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野望

宋朝陆游

偶携一小竖,徙倚望南山。船笛为谁怨?溪云如我闲。洲长归雁下,天迥暮鸦还。安得一竿去,终年烟水间。

野望

清朝吴伟业

京江流自急,客思竟何依。
白骨新开垒,青山几何围。
危楼帆雨过,孤塔阵云归。
日暮悲笳起,寒鸦漠漠飞。

野望

清朝汪中

西山朝旭隐高城,城下清霜百草平。沙岸风回江鸟堕,松林雪霁寺楼明。

泽冰乍合鱼犹上,硗土方坚麦未生。病后心怀自知少,负薪终日逐人行。

野望

清朝朱文治

幽径断人行,遥天向晚晴。炊烟青上竹,海气白连城。

日落出渔火,橹多疑雁声。秋潮涨初足,愁与石塘平。

野望

清朝李沂

风卷蓬根野日昏,含凄倚杖望孤村。
村中昨夜逃亡尽,还有催租吏打门。

野望

清朝王怀孟

万里动秋色,三湘愁远吟。

湖云高不散,江水自来深。

霜冷孤村树,月明何处砧。

寒衣谁可寄,惆怅到如今。